回首胰岛素合成故事

2020-09-20 21:12:33 北京九里山公墓 590

55年的今天(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社论

1966年12月27日,是毛泽东73岁生日的第二天。这一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宣布“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和“两弹一星”一样,中国人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被负载了很多意义。


思科园牛胰岛素原子结构雕塑

为了纪念这一天,福寿园海港陵园在思科园中建立一座牛胰岛素原子结构雕塑,昭示着崇尚科学、荣冠科技、勇于创新的精神。思科园先后入住了数位上海市老科协的科技工作者,他们都是科教文卫领域的做出突出贡献,有些生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们的墓志铭都是一个个“四史”教育的小故事。 


01、一道“从0到1”的考题

1958年,《自然》杂志刊文指出:“合成胰岛素将是遥远的事情”。

瑞典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在接受《瑞典日报》采访时说:“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习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当时的中国,没有任何蛋白质合成方面的经验生物化学研究基础极其薄弱,许多相关的科研条件都不具备。

然而这些困难都没有打败科研人员对科学的执着信念与坚强意志。生化所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实验必需的仪器设备。


02、一波三折的协作攻关

1958年到1960年,全国正处于“大跃进”时期。胰岛素合成项目一度进入所谓的“大兵团作战”阶段。

人海战术失利后,研究团队开始大规模精简。但“三年自然灾害”很快到来,研究工作虽然仍在进行,却并没什么明显的进展。


工作人员正在制备合成胰岛素的半胱氨酸

1963年8月,在国家科委和中科院的协调下,生化所、有机所、北京大学形成协作,共同推进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


03、摘取世界科学之巅的明珠

1965年9月17日清晨,所有人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翘首以盼。

杜雨苍从冰箱中取出冷藏了14天的合成物,并采集了一份样品。高倍显微镜下,一个个完美的六面体结晶体晶莹透明。


牛胰岛素在进行活力测定

当通过惊厥反应测定胰岛素活力时,小白鼠的历史性一跳。

这一原创性工作,开启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也迈出了人类在创造生命的求索中里程碑式的一步。而这一步,扎扎实实地出现在中国人脚下。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胜利,不仅震动了世界,也给中国科研界打了一针强心剂。

在国内科研基础十分薄弱的时候,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摘取世界科学之巅的明珠,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奇迹。这为最终取得世界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功,奠定了可贵的精神基础。


04、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红色文化

不忘历史才能不忘初心,福寿园海港陵园每年举办对科技工作者的纪念追思活动,让老一辈科学家对“科学强国梦”的执著追求,对科学真理的不懈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胰岛素精神犹如一座历史的灯塔永远照耀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思科园·两弹人墓区纪念活动

随着“四史”教育的持续开展,福寿园海港陵园围绕祭扫英雄先烈、了解红色历史,设计推出人文情景党课,形成了“丰碑瞻仰、党员宣誓、庄严祭扫、红色故事、主题党课”系列化的红色文化洗礼活动,得到了上海市社会团体、学校等机构的关注和热情参与。

作为一座人文纪念公园,福寿园海港陵园内聚集了众多英雄先烈、仁人义士和先辈先贤,结合“四史”教育,让他们事迹在当代和未来为更多人知晓,精神得到更广泛传扬传播,使这里成为上海市民了解历史、涵养精神的一处特色教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