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转发的不一定是真相,而是情绪

2018-08-11 17:07:46 九里山公墓 431


1


没有墓碑,没有坟包,只有一件叠好的鹅黄色小衫。去世的小女孩安睡在远离病痛和争论的麦田里。                              《南方周末》 摄影


刚刚过去的5月

河南一位身患眼癌的女童离世

志愿者通过网络发声谴责家长

有挪用善款、放弃治疗之嫌

由此掀起巨大的关注和争议

当时的舆论几乎一边倒

各种怒转和批判充斥着网络

但随着调查的逐渐介入

事情却出现了巨大的反转



捐款的具体数额和去向逐渐清晰

这家人更多的生存现状得以呈现

网络舆论从单纯批判又开始转向

事实逐渐被拆解成各个不同侧面

农村大病医疗的现状

志愿者的介入伦理

城市精英与底层生存的不同认知

......

虽然后来证明并非“诈捐”

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恐怕对

网络慈善的信心又少了一分

这样的结果值得反思


2


打开你的头脑

用智慧看见那些没看见的事


点击播放,猜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局


就如同这段短视频所呈现的

其实绝大部分时候

人们并非在追寻真相

因为内心里早有一个结论

只是借着某个事情

释放甚至是发泄出来

这时人们转发的并不是真相

而是自身的情绪


3



在佛教典故中也有很多这样

被误解、被反转的例子


白隐禅师是位受尊敬的僧人

但有一日

附近的一位少女未婚先孕

她的父母得知后羞愤难当

逼问孩子的父亲是谁

并发誓要惩罚那个不知羞耻之人

在父母的逼迫下少女说出

那人正是父亲所尊敬的白隐禅师


女孩的父亲怒火中烧

前去找白隐禅师理论

没想到你竟会做出这种事

敢做就要敢当

你的孩子你自己收下吧

白隐禅师面色平静

只说了一句“是这样的吗?”



孩子出生后就被送到白隐禅师处

白隐在这一带几乎名声扫地

在村里人的鄙视和白眼中

为婴儿讨些奶水和生活用品

一直默默地抚养这个孩子


直到几年后这位未婚妈妈

终于向接受现实的父母坦白

孩子的生父是另一位青年

因双方家庭曾有过节

担心事情会变得更加失控

情急之下才指向了白隐禅师



女孩和父母怀着深深的愧疚

来到白隐禅师处请求原谅

禅师却只是含笑答到

要带孩子回去吗?要就给你


白隐禅师忍下一时的误解

只为救这位少女和孩子

真相大白之后

白隐禅师愈加令人尊敬

后人也将这种忍辱的修为

喻为“八风吹不动 金刚不动心”


4



白隐禅师的修为远非常人能及

但这三件反转的例子

对更多普通人的启示是

我们可以用行动去追寻真相

但不要轻易用语言去下定论

面对身边或网络中的事件

不必急着怒转或站队

这并非冷漠而是冷静

因为以网络为例

几乎所有事后致歉的传播力度

都无法弥补此前造成的负面影响


网络时代里的每个人

都是一个自媒体

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言论的权利

但所有事情都是对等的

权利的另一面就是责任

每个人也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我们是否回想过自己

曾经因为了解的信息过于片面

而造成了多少误解

又为消除不良影响做过哪些努力



【 五戒 · 不妄语 】


元代的清珙禅师

曾有一首《题裁缝》

手携刀尺走诸方

针去线来日日忙

尽量他人长与短

自家短长何曾量


民国高僧印光大师也曾劝诫

静坐常思己过

闲谈莫论人非



在佛教所说的

身、口、意三业中

口业恰恰是日常最需要守护的

五戒中的“不妄语”

并不仅仅指不说谎

在这里不妨读读一行禅师

对于五戒中“不妄语”的说明


认识到由说话心不在焉和没有倾听能力所造成的痛苦,我发誓修习爱语和倾听,给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从而减轻他们的苦恼。


明了语言可以创造幸福或制造痛苦,我发誓学习讲实语,讲能够激发人的自信、给人带来快乐和希望的话。


我决心不传播不确定的消息、不批评或谴责我没有把握的事情,避免讲会导致分裂或不和的话,或会导致家庭、团体破裂的话。我将尽一切努力来调解和平息所有的矛盾,无论是多么微小的矛盾。


最后

愿所有苦难的孩子

都得到救治的机会

愿所有善良的人们

都保持内心的宁静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 身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 住平等舍



<<<链接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扎心的试验

告诉你

语言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点击上方 了解更多